2008年1月11日 星期五

[蒼海圖書館]發燒喇叭線 說明

[蒼海圖書館]發燒喇叭線 說明  

從擴大機到揚聲器之間是靠著喇叭線來做連接。需知音源、擴大機和喇叭這三者之間,必須要依賴各自的電器參數相互作用,才能完成系統的頻率影響及特性。雖然一般揚聲器只呈現一個額定電阻(4~8 歐姆) ,但其工作時阻抗是會變化的,所以喇叭線給予揚聲器的電訊號,要使揚聲器在轉換輸出聲音訊號時能盡量呈現平坦的頻率響應。當然,擴大機輸出阻抗中還有感抗的成分必須要考慮,導致這三者之間的匹配問題相對的重要起來;那麼燒哥們替系統慎選一組合適的喇叭線就成了不可忽略的工作。由於喇叭線傳送的是功率信號,因此不會有太大的信號損失,在客觀條件上只要能要求喇叭線具有極為優秀的導電性能,要有優秀的導電性能,此線材必須具備極佳的傳送能力。目前用來衡量這兩點的主要技術指標是N 值與導線股數。發燒線選擇的主要根據是:在連接線上的功率損耗越小越好,以及盡量不降低擴大機的阻尼係數最好。

  喇叭線負責將擴大器處理過的聲音信號,傳導至喇叭單體轉換成聲音,假如你未慎選喇叭線,縱使你有相當高級的後級,就算擴大器可以再生 10~25KHz 的音頻,能傳到喇叭嗎?擴大器有很好的動態表現,可能在喇叭上聽到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線材本身的阻抗、磁場效應以及不同的音頻在線材中的速度不同,這些原因常會導致擴大器和喇叭的效果大打折扣,但我們卻常怪罪於硬體器材不好,也許因此而更動所有器材,白白浪費寶貴的時間和金錢。

發燒喇叭線所使用的銅線

  發燒線材品質的好壞,導體材料的傳輸效果可說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最常用的導體材料是銅,其次是銀,當然也有用非金屬材料如碳纖維來作導體材料。一般常用於發燒線材的是高純度的銅,分為無氧電解銅(OFC)、LC-OFC 銅、無氧單結晶體銅(PCOCC)及 Super Pcocc 銅,依據純度來分有4N、6N、7N、8N。N值是反應喇叭線在製作中所使用金屬純度高低的參數。目前普通的喇叭線所用金屬的純度應在 99.99% 以上,在表達 99.99% 時,習慣上稱一個 9 即為一個 N,99.99% 即為 4N,而 99.999% 稱為5N,99.9999% 叫做6N……。現在市場上高等級發燒級專用喇叭線的純正度一般在 6~7N 以上。

  OFC 中文稱之為無氧銅,因為在冶煉銅的過程中,不加入氧化物及避免了氧化所生產出的銅線,純度為 99.995%OFC 銅材中具有較長的顆粒,LM 約為 400 個左右,這樣可以令性能得到改善和進一步減少失真,一條 OFC 銅線的聲音比採用高純度的普通銅作相同設計的線材更為清晰平滑及動態更大。LC- OFC 銅線其純度比 OFC 無氧銅略高,但仍在 4N的範圍內,但導電特性要比 OFC 銅好。PCOCC 銅是由 OCC 冶煉法抽絲出的高純度的銅。PCOCC 的特點就是銅結晶體大,銅的純度則提昇為 99.996%,導電性當然是提昇得更為理想。PCOCC 線材具備了信號傳輸上的重要特性,它在傳輸方向上達到了最小雜質的影響,極少或無顆界限,具有平滑的表面和特性的柔順性,因而可以傳送極為清晰的信號。Super PCOCC 則是將銅的純度提高到 99.997%(6N),其雜質含量更低,導電性當然比 PCOCC 銅更好。

N 越多越好嗎?

  N 是英文 Nine 的簡稱,Six Nines Coppe = 99.9999% 純度的銅 =N 銅,這是約定俗稱的說法,這其中也衍生了一些問題,由於很多天價的喇叭線標榜採用高N 值的銅線,強調其銅的純度比其他的線材高一等,久而久之 N 就變成判斷喇叭線發燒與否的重要性指標。記得前陣子有發生一個案例:有 位燒哥花了數萬元買了一對發燒喇叭線,經實際連接使用過後感覺音質並沒有起色,於是懷疑線材銅的純度,他將該線材送到材料科學研究所檢驗,結果是它的純度比一般的銅線還不如,他不甘損失一怒告到法院去,結果燒哥輸了,因為線廠的老板說:誰說6N是 99.9999% 的意思,那是只是該線材的型號(編號),下一條叫7N,或是8N,又或是9N有何不可嗎?

  喇叭線純度越高越好嗎?答案是:不一定的,例如超時空的頂級線就是合金材料。合金材料夠7N嗎?不夠,連4N都不夠,但其音質比有些高純銅材料好得多;再例如,美國線聖(AQ)的水晶系列喇叭線天下聞名,同樣是由非高 N 值的材料所製成。大多數發燒初哥受商業廣告宣傳的誤導,片面迷信高純銅材料製成的喇叭線,4N、5N還嫌不夠,到處去找7N 的喇叭線,其實6N與7N的差別是百萬分之一與千萬分之一的差別 ,儀器的極限也不過是萬 分之一的解析度,人耳是否分辯得出電流是流過6N或7N的線,我個人是抱著存疑的態度。示波器、頻譜儀決非人的眼、耳能比的,人耳的分辯率是有限的,而銅的冶煉技術不斷的進步,相信不久9N、10N 就會出現,至於音響發燒線是否有必要隨著高 N 銅的開發一味的跟進呢?這恐怕就是見人見智了。

多股導線

  喇叭線中金屬導線在傳導各頻段頻率時所傳送信號的速度是不一樣的,特別是某些頻率的信號沿導線表面的傳送速度與其沿導線軸心的傳送速度亦有微弱的差別。因此,為了使從擴大機一致的傳送效果,同時進一步提高線材的導電能力,每根喇叭線多配以多股導線盤擰製而成,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喇叭線的傳送質量。一般 而言,在 N 值相等時,股數越多線的傳導能力越強 ,線阻(阻抗)越低,傳導速度越快。

技術的角度看喇叭線

  喇叭線作為傳輸電流的載體,首先考慮的當然是它的電阻,因為電阻越小線材的損耗也就越小,根據電子學中導體的電阻公式 R=ρL/S,要減少電阻""是最直接的方法,過細的導線顯然不會有好結果,因為細線的電阻大,更多的功率將消耗在導線的電阻上,低音的損失尤其嚴重。粗的導線可以使電阻變小,通常認為導線上的損失(插入損耗)在 0.5dB 以下是可以容忍的。從擴大機輸出到揚聲器的這部分電路中,喇叭的阻抗、導線的長度、導線的粗細都很重要,一般的做法是根據導線長度和喇叭阻抗來推算出導線的粗細。

  電流有集膚效應。也就是說高頻電流走銅絲表面,低頻電流走銅絲中間。為了增加金屬線表面積,股數要多;為了增加截面積,銅線要粗。喇叭按4 歐姆算。大音量時,瞬態電流可以達到 10安,保守的講,至少需要2個平方的線材才能接近滿足瞬態要求。

  下面的數字顯示 100 英尺(約30)導線的線徑 、揚聲器阻抗和插入損耗之間的關係。例如 30 18 號線,4歐姆阻抗揚聲器 ,插入損耗是 2.5dB 夠大的了。大家 要知道,3dB 的損失就意味著擴大機的輸出損失一半!

10 AWG4 Ohm = .44 dB 8 Ohm = .22 dB 16 Ohm = .11 dB

12 AWG4 Ohm = .69 dB 8 Ohm = .35 dB 16 Ohm = .18 dB

14 AWG4 Ohm = 1.07 dB 8 Ohm = .55 dB 16 Ohm = .28 dB

16 AWG4 Ohm = 1.65 dB 8 Ohm = .86 dB 16 Ohm = .44 dB

18 AWG4 Ohm = 2.49 dB 8 Ohm = 1.33 dB 16 Ohm = .69 dB

喇叭線材的長度

  正如前面所說,喇叭線應以控制力強、聲音清純者為上上之選,從而徹底發揮出許多難以伺候的揚聲器的潛力。理論上,線材應以短的能獲得更佳的效果。不只一次有發燒友詢問:喇叭線是否在一個指定的長度表現特別好?並指出這與聲波的長度有關 ... 等等。不同的頻率會有不同的波長,而且彼此相差甚遠,那麼一條喇叭線如何去"迎合"不同波長和決定其"應有"的長度?再者,波長和喇叭線傳遞風馬 牛不相干,故可視為神化一則。

  過去,英國音響界提出應取長信號線與短喇叭線;亦有反對者則持相反的論點,二者究竟誰對誰錯?先論前者,基於揚聲器單元的活塞動作,會明顯的受制於擴大機的阻尼係數值。假若喇叭線存在較大的阻力,便會大幅度拖低功放的阻尼係數,令聲音肥腫不受控制,嚴重程度比信號線更甚;至於持後者的理論,卻相信接駁於較前端的信號線(相對於喇叭線而言),由於接近信號源,假若信號於中途存在任何扭曲或改變,經放大後可能將此失真加大數百倍,故寧取短信號線和長喇叭線。事實上兩派各有論據,不能說誰對誰錯,總之信號線與喇叭線皆越短越好,起碼自身的失真會盡量減少。

  對於喇叭線作為一個影響聲音的環節,從 HI - FI 這個角度出發,就應該是 線材越短自身的影響就越小。但喇叭線過短則無法適當的擺位,會導致左、右聲道分不清,聲音模糊,所以選擇一個合適長度的喇叭線是絕對必要的。其實喇叭線就好比揚聲器中的分頻器,是一個非用不可的累贅,縮短喇 叭線會使低音渾濁,從任何物理學上解釋也不能解釋得通;相反的,過長的喇叭線由於內阻相應增大, 必會導致低頻變差。在沒有高素質喇叭線的前提下,線材肯定是越短越好,對聲音的影響就越小。有人喜歡"把喇叭線的音色調和增加到聲音中",所以喜歡把喇叭線留得長長的,以便在系統中多增加一些喇叭線的特點。這是一個另類玩法,不能完全否定這種玩法,因為玩音響的旁門左道很多,有些理論上無法解釋的東西 ,在實際中真的可能是有效的,比如你的系統聲音尖銳偏亮,中、低頻薄,那麼通過使用長長的聲音豐厚的喇叭線,有可能是會改進的,這就是一種校音技巧的問題了,所以不能完全否定。但是這畢竟是下下策,如果你的系統很中性平衡,如果也使用了這樣的長喇叭線,那聲音不就渾暗發蒙了嗎。所以無論怎麼說,中性、平衡、無或少渲染,才是我們發燒友所提倡追求的。從這個概念上來說,你自己應該能夠明白喇叭線到底是越短越好還是越長越好了。依我家的 "VT-3S + ND來反覆的試驗結果,1 2.5 最合適。

結論 :

  線材畢竟是一種無源的器材,不會對聲音帶來質的變化,不要對線材的祈望太高。有些發燒友將線材視為音響的靈丹妙藥,認為什麼問題都可以透過更換線材來解決的觀點是十分錯誤。再高級的線材對普通器材也是無濟於事,不要盲目地去升級你的線材;而且線材與音響器材的搭配也有很大的關係。搭配不當也不能充分發揮線材的威力,但我們一定要記清楚,音響器材始終是主要的這個基本點。好的音響器材,也得要有好的線材匹配,才能讓音響發出它應有的好聲音。線材也是音響器材之一,不該是附屬品,若只把線材當成音響的附屬品,而不能搭配適當的線材來使用,相對的惡性循環下,一套音響的品質勢必越來越差,也不可能得到一套好的音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ahoo!奇摩迷你筆
,英文單字一點就翻

--
由 發呆空間 於 1/11/2008 01:14:00 上午 張貼在 發呆空間

[密室電影院]發燒CD 好歌 "自從離別後"

自從離別後 思也悠悠 念也悠悠 多少滄桑

狀志難酬 今宵且盡一杯酒 與你同消萬古愁

自從離別後 夢也難留 淚也難收 幾番風雨

白了人頭 今宵且盡一杯酒 千言萬語訴還休

為什麼相聚難長久 為什麼相遇難相守

為什麼聚散苦匆匆 為什麼人比黃花瘦 自從離別後

多少次被夢兒騙了 再相逢只想問一句

你對我的心是否依舊 是否 是否 是否 是否

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轉錄 網路文章 玩音響僅是手段而已,目的是更傳真地聽音樂

這是篇好文章 可以建立正確的 玩音響心態 而 玩音響僅是手段而已,目的是更傳真地聽音樂

怎樣選配音響!這可能是個永恒的話題。因爲目前的世界上還沒有出現一套可以播放任何形式音樂,適合各種不同錄音的音響組合。真的到了那一天這套能滿足任何人口味的音響出現了,這一天就是玩Hi-Fi的末日。
發燒友也好,生産廠家也好都希望搭配出一套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器材,但太困難了,所以才有這麽多人陷入了發燒圈。玩音響才變得如此有魅力。但是這裏我認爲必須正本清源。玩音響僅是手段而已,目的是更傳真地聽音樂,離開了聽音樂這個最終目的,我認爲玩音響就毫無意義了,我們也無必要再討論了。
聽音樂是一種極端感性的藝術活動,而且是一種純粹從個人感性的角度出發的一種情懷。如一首樂曲,你聽後會感悟到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一葉小舟在漂浮……。我聽後也許會理解成在茫茫大草原上,一隻掉隊的大雁在天空盤旋……。你說誰對誰錯。所以,什麽音質、音色…最好,什麽樂曲最動聽,主觀的成份極重。不是你問別人,別人所能回答的,你要問自己,由你自己來回答。特別是初入門者,也許還不能確切地明白自己究竟喜歡什麽。那也不要緊,不妨先聽起來,那怕是答錄機、套裝機開始也無妨。因爲這個問題不解決,你不明白自己要聽什麽音樂喜歡什麽樣的聲音,你就不可能選配到一套滿意的音響組合。
音響器材的選配,主觀的成分占了不少份量,然而器材又是高科技的電子産品,聲音在聲學上也是有相對客觀的標準。因此,玩音響過程中,客觀標準是不可忽視的。完全離開了客觀標準的主觀評價就要滑入唯心的錯誤中。我有一個朋友,總說他的音響組合低音不足,實際上每個去聽過的朋友都說他已滿屋轟鳴。他用的一對三分頻座地音箱,再加一個有源超重低音,還在千方百計地增加低頻。實際上他的問題是失控低頻的量太多而受控制的低頻太少,質太差。所以說發燒友必須把主觀的喜好建立在客觀的基礎上。完全離開客觀標準,而強調主觀的喜好,就聽不到正確的傳真的聲音。例如客觀標準有十條,你更重視#1、2、3,三條是可以的,但必須其餘七條也都合格,如果你只重其中三條而其他七條你就認爲無所謂,甚至把失真當靚聲,那還不如不聽。
有些發燒友喜好一種音色。他希望每張CD放出來都能得到這種音色,這顯然是一種失真的要求。衆所周知,每張CD由於不同的樂隊、不同錄音地點、不同錄音器材,更主要不同的錄音師。錄出的音質、音色肯定是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的。一套Hi-Fi器材也就是高傳真的器材。應該能把不同錄音的優劣都表現出來,如果一套器材把不很好的錄音也弄得好聽的話,這套器材肯定失真。
一套器材無論什麽價位,關鍵在於和諧互補,使器材的聲音達到一種平衡。不管你喜歡什麽音色,一些基本要求如:頻率回應的平直。中、低價器材在高、低頻兩端是有所限制的,不可能要求過高。但在給出的頻應區間應平直,分析力、動態速度、瞬變、定位、空氣感、音場的一定深闊度,音聲整體的活生感,都應有相應的表現。在這前提下,在某些方面略有突出(適當的音染色),但又不妨礙整體的平衡,那是允許的。反之無論把中頻做得多麽甜美、柔潤,而在整體表現很差的器材是不能說成是好的器材,至少我個人認爲是很差的器材。這裏所說的“做”,實際上是一種人爲的音染,如果過份了,就會帶來副作用。聲音拖慢了,濃渾一片。失去了音樂自然流暢的流動感,活生感,失去了音樂的細緻度、節奏、分析力、動態瞬變……。總而言之,傳真度大大降低了。
Hi-Fi的真意就是高度傳真。玩Hi-Fi就是要通過器材的搭配、線材的挑選、音箱的擺位、聽音環境的聲學佈置,把現有組合的缺點降到最小,把它的優點最大發揮。爲了能聽到更好的更接近原味(錄音)的音樂。
一般來說,只要是市場經營多年的品牌,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品牌,基本上質量差不到哪里去,而且同一品牌下也基本上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可以說同一品牌中不存在低價位的好過高價位的物超所值貨。可以說沒有衰聲的器材,全在乎你個人喜好,全在乎你如何搭配和調校。
常有人問我A機比B機如何,這種問題是很難回答的。二種牌子,聲音走向不同,靚聲的搭配也不同,無從可比。你一定要把他們放到同一搭配中來比較,也許有明顯結果,但是結果是不正確的。記得有本雜誌在測試Accuphase DP-65 CD機時,搭配PS Audio 6.2前級(約6000元)聽感表現大大好過MARK 38前級(30000多元)就是有力說明。MARK 38無論品牌、質量、綜合表現都同PS Audio 6.2不是一個檔次,出現上面情況,就是搭配的原因。兩件起不到互補作用的器材放在一起,決不會有靚聲。
有人問我,某雜誌說A器材如何如何好,你說我就買它好嗎?這種看法叫人蹄笑皆非。雜誌的測試評論首先代表評論人的聽感,其次雜誌所用全套的搭配器材與你的不同,他們的聽音環境也與你大不相同,怎麽可以以它的評論作依據呢!你多看幾種雜誌就會知道經常有一部機器二本雜誌的評論大相徑庭,你說誰錯?誰對?雜誌社往往在測試一部萬元內的器材時用上幾十萬的搭配器材,它所能聽到的聲音,你從你自己全套萬多二萬元的器材上怎麽也聽不到,你說雜誌評論員胡說嗎?不!是你自己錯誤地理解了。因此,我反復提醒發燒友,一定要自己聽過,而且在相應價位搭配的器材上聽過才是真的依據。雜誌的評論僅僅是一個參考,你最多也只能說這件器材在他們的搭配調校下,聲音是怎麽的好,決不可作爲購機依據。但雜誌的評論特別是一些信譽好的老牌雜誌,他們的評論常常能正確的反映出一部器材的聲音走向和內在質量,這給你挑選搭配幫助很大。
搭配之道衆說紛雲。按價格論,有說功放最關鍵應占40-50%投資,有說喇叭是直接發聲的應用50%投資,有人說線材是神經線用30-40%投資也不爲多……。發燒友往往無所適從,事實上從全套器材各部的工作情況分析一下,你自己應該能判斷出投資比例。
我們就其主要部分:音源、功放、喇叭、線材來看一下:
CD機。它負責把音樂的數碼信號從CD片上讀出來,並且把它轉換成類比信號。因此CD機能否把CD片上所記錄的信號儘量多地讀出,能否把讀出的信號儘量完整地轉換成類比信號,而且還要求它能提供沒有失真、沒噪音的純淨的類比信號。在這裏所發生的每一個誤差將要被放大器上千倍地放大,而且功放越高級,輸出功率越大,則放大倍數也越大,喇叭越好,越能原汁原味地放音,則CD機的每一個缺點都能聽出來。其他音源的原理也是如此,你說這一環節能馬虎嗎?低檔的CD機也許只能讀出60%的信號甚至只有50%,後面的器材再好,也只能聽到60%或50%,決不會多出來。因此講作爲信號的源頭,是十分重要的。源頭有的並且是好的信號,後面才可能有,才可能是好的。源頭沒有的且不好的信號,後面決不可能有,也不可能好。
功放。作爲信號的主要放大設備,它要對信號放大上千倍,並最終産生足夠的電流去推動揚聲器,也是音響系統中很關鍵的,從電壓放大到電流放大,光信號直接流經的零件,就有上百個;可能産生的失真有:開關失真、瞬態失真、交越失真、諧波失真、非線性失真、相位失真……,再加上每一個劣質零件都可能是一個噪音源,所以功放的質量也是直接影響聽音質量。一台劣質的放大器很可能把音源輸出的正確信號破壞掉。值得欣慰的是由於電子技術發展到今天,技術已成熟,對克服上述失真的手段也是很多,很穩定。但儘管如此,挑選時也不可掉以輕心。
喇叭是整套器材中唯一直接發聲的器件。而電動揚聲器又是目前失真最大的器件,所以中低價位的音箱往往都帶有明顯的聲音走向,這也許是一種折中,一種無奈。而音箱又是一件純被動器材,僅在整套器材的最後一關。所以要通過其他手段來調校它的聲音走向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調選一對符合自己聽音喜好的音箱就格外重要。一旦音箱的聲音走向找對了,前面的功放、CD機相對就容易找了。而一旦找錯一對音箱,怎麽換功放也還是覺得聲音不對頭。因此在音箱上略微多花點投資以找到一對適合自己胃口的音箱是值得的。
再談談線材,本來一般都認爲信號線喇叭線只不過起到一種連接作用,是電信號的一個通道,無關緊要。但事實證明,線材對聲音的影響是很大的,很明顯的。研究表明,不同線材不僅電阻不同,而且電容、電感也各不相同。由於電容、電感的存在,就有了與頻率有關的容抗、感抗。這樣濾波的作用就産生了,不同的線材對不同頻率信號表現出不同的阻抗。因此,線材就不只是一條通道了,它還有濾波作用,這足以偷去不少有用的信號,而使聽音效果明顯改變下降。因此,挑選適當的線材是必要的,對整套器材有互補作用。
看到這裏也許有人要問,你說到現在好象什麽都重要,到底什麽最重要呢?我說一套器材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在選配器材時,首先一整套器材應在同一檔次上,如把不同檔次的器材配在一起,高檔的器材就不能很充分發揮。當然我說的每一環節都重要並不是說資金要平分,但也不應該差距太大。例如你用1.5萬組一套,50%買音箱,餘下0.75萬線材、功放、CD機,可以說0.75萬的音箱不能充分發揮其特長,而同一價位層的組合,經過發燒友精心調校,可使各個環節的優點充分發揮,使你能聽到自己所追求的又是正確的聲音。這樣的組合常常可以安心的聽音樂。
選購器材第一步應先挑選音箱。當然是按自己投資額度內的,按自己喜好的音色,綜合音箱總體的平衡表現,在低價位中決不能求全。可以肯定的說就是在極品級的器材中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器材。以壹萬伍仟元投資而言,花伍仟元左右可挑選到一對不錯的書架式喇叭,應該從書架式開始步入發燒。ProAc的TabletteⅢ;HARBETH的P-3;DALI的Royal menuet;EPOS的ES-11;Monitor Audio的MA700Ⅱ以及3/5A等等,都是很好的小喇叭,其他如Chario、Celestion、Rogers、Jmlab、KEF、Jamo等品牌中也都有可供選擇的小喇叭。也在乎你對音色的偏好,但總體平衡表現還是首要的。
關於CD機在3-5仟價位可挑選到不錯的CD機作爲音源。我認爲第一要求是分析力盡可能高,不應有過多的偏向(音染),聲音也要盡可能的準確,因爲在音源位置過份強調音色的個人喜好,一定要聲音達到自己喜歡的那個調子。那麽你在以後的發燒過程中會發現自己手腳被捆住了,整套器材的聲音走向被定在一條狹窄的小弄堂裏,調校的餘地太小了,往往結果是買回來沒多少時間,就急著換器材。可以說大多數初入門的發燒友所謂喜歡某種音色都是不可靠的,往往在聽了一段時間,軟體也聽多了,發燒友間的交流走動也多了,你會發現這種音色並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你也會逐步明確究竟什麽是正確的聲音。所以音源一定要最少偏好的,實際中性的音源可以通過後面的器材,調校出自己所喜歡的聲音。當然也可以調校其他走向的聲音。在這個價位中,可選擇的品牌是很多的,但可以說大多數是日本品牌。PHILIPS CD-950、Marantz CD-72、Pioneer PD-S701,S901、DENON DCD-2560。其他TEAC、AURA、SONY、NAD、ARCAM品牌中都有這個價位的CD機,表現都還不錯的。
功放的選擇基本也是這個原則,作爲電子技術,放大器原理是個有幾十年歷史的成熟技術,從高級到低級任何品牌的放大器的原理都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僅僅做法不同。譬如,爲了實現DC放大,你用伺服電路來控制中點0位元,我用零件精確選擇和配對來實現中點0位,他用雙差分全互補來得到……。老實說每種作法有其長,也有其短,從技術層面中很難斷言誰優誰劣,但全在乎製作工藝、零件優化挑選。至於功放的A類、AB類、B類,也可能各有優缺點。就拿A類功放講吧,音質、音色、失生真度都是幾類功放中最好的。但是他的製作成本高,售價當然也高。他的耗電之巨也是可觀的,再則純A類那種音色,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所以說一切要適合你自己。以4-5仟的價位,是可以挑選自己中意的,但一定要注意製造工藝,如:AudioLab 8000、AURA VA-80,VA-100、ARCAM、DELTA290、MUSICAL FIDELITY E-30、MARANTZ、Audio Innovations ALTO、Alchemist APD系列、Mission、Luxman等都是很好的品牌。這裏值得一提的英國的中低價位功放,一般而言,這一類功放有較好音樂性,較高的性價比,是初入門發燒友的好選擇。
三樣器材都已買回來了,你就可能用手頭的普通線以及跟機線連接起來,坐下來聽了。唉!有人說你忘了配線材了,不!我沒忘。因爲我認爲線材不可以同器材一齊買。線材應在你聽了一些時間後,對你配回來的三大件的聲音,有什麽,缺什麽,有個瞭解後,再有的放矢地選配線材。最好找一家有很多品種線的音響行,並可提供試線的,這樣你可選到適合你的線材。選線材從理論上講越短它的電阻、電容、電感也最少,它對聲音的影響也最少,也就是越聽不出線的個性。但是,在中低價位中往往要通過線材的個性來調校聲音,所以又不宜用過短的線材,一般信號線1-1.5M、喇叭線2-3M比較適中。線材的選配也是一個互補的原則,器材中哪一方面表現較差,那麽所配線材在這一方面就應有較好的表現,但矯枉過正未必正確,例如你發現聲音太薄,中高略多、沖,低頻太少,於是你去買種聲音厚濃,分析力差的線,那麽會適得其反出現了一種悶渾,分析力明顯下降,聲音明顯慢拖遝音場內縮。這是因爲,你原先聽到的表現是一種相對感覺,雖然你感到中高頻略多、沖、太薄,只是低頻太少造成,如果按客觀標準來講,你的中高並不一定多,而且其他指標,如分析力、音場深闊也只是一般。你如選一種中性而略厚的線,則低頻雖沒有增加那麽多,但其他頻段的表現也沒有明顯降低。聽感上由於增加了一點低頻而使中高變得厚潤,你也不再感到中高前沖了,整個音場變得更實在,深厚感也很明顯了。你反而會感到改變不少。這僅是舉例,實際操作要舉一反三去選配,調校。
到那一天,你選到滿意的線材後,你的這一輪選配器材是告一段落,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精細的、反復的調校了。配一套音響器材是爲了聽音樂,所以不應經常換器材,而是通過手中的器材充分發揮“玩”的真諦,要把一套器材玩儘是很有意義的,可是這樣一套音響剛買回來的表現也只有30-40%,通過線材、避震、調校改變聽音環境,可以使器材發揮到70-80%。如果你選配很恰當,那麽,發揮到90%至100%也是可能的。我就認識一位元發燒友,一年中三換CD機,到最後還是不滿意。發燒關鍵在於“玩”,如果可以通過換器材(也就是買得到)能達到最佳效果的話,那麽玩音響就不存在了。廠商和音響行早就推出不需要“玩”的“最佳組合”了,那麽發燒這個詞就不存在了。
通過自己“玩”、調校,使自己的組合發出同價位中最好的聲音,那種愉快是難以言表的,這也就是發燒的隊伍日益狀大的根本所在。
希望你能把你自己的組合玩出好的音色。
如果你在你音響中領略到一種海涵寬厚的包容性,一種能讓你全身心投入音樂的忘我境界,那麽我恭喜你!

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阿德跳蚤市場 網路展示場開張

將定期將賣場 物品放上網 給網友挖寶